在3月29日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云正式发布ET工业大脑,希望通过数据、算法对传统的工业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我们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挥 ‘中国智造1%’的威力。”在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看来,中国制造业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意味着一年可以为企业增加上万亿元的利润。
1%的威力并非纸上谈兵。事实上,在ET工业大脑正式发布前,阿里云已经开始在工业领域进行探索。其中一个“化学反应”就发生在杭州:2016年11月,阿里云ET入驻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中策橡胶智能工厂项目。
位于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的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来,公司生产产值已从2000年的20多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76亿元。在它的四大产品体系中,包括全钢子午线载重轮胎、斜交特种轮胎以及用于非机动车的两轮轮胎这三款产品的产量均列全国第一,半钢轿车轮胎的产量居全国第二,而载重轮胎和两轮轮胎在国际市场也有口皆碑,产量分别列全球前三和全球前二。
作为杭州市首批“两化融合”贯标企业,中策橡胶运用PLM系统、MES生产管理系统等工具,在研发、质检、生产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信息数据,但要让这些数据产生效用,不仅需要有效的模型搭建,更要匹配相应的运算能力。“我们希望借助阿里云的资源实现聚能效应,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在中策橡胶副总经理张利民看来,站在智能制造的风口,企业需要变革的并不单是某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而是要通过大脑的智能化,为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提供新路径。
在轮胎生产中,橡胶是最主要的原材料。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橡胶并不能像工业化流水线的出品一样标准,不同原产地、不同批次等因素,都可能带来指标的波动。作为行业巨头,中策橡胶每天都要消耗千吨量级的橡胶,原材料则是从全球采购来的、大约每块30公斤左右的橡胶块,平均每次的进货量以百吨计。这意味着,要从源头实现每一块原材料的定检,几乎是不现实的。
与之相对的是,轮胎作为安全品,必须在加工环节实现指标的衡量、可控和稳定。因此,中策橡胶要在橡胶块形成材料前后分别作质检,合成前的质检往往是批检、抽检的方式,合成之后的混炼胶则要在进入生产线前符合各项指标设定——一旦不符,合成步骤就要再来一次,在这个稳定性能、控制变量的环节,中策橡胶需要投入更多资源。
与阿里云首期合作成果,如今已露出“冰山一角”:ET工业大脑对中策橡胶生产端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运算和分析,并给出资源最优利用的方案组合。比如,哪几个产地的原料组合在一起质量最好,某个工艺处理环节该用怎样的参数配比可以使混炼胶的加工性能更稳定。
“通过云计算,我们的混炼胶平均合格率有3到5个百分点的提升。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这一经验前置,改变了原先的全球平价采购模式,因为我们已经可以将产地和制造环节的数据打通,通过这些信息更好地布局和优化生产。”张利民认为,阿里云为企业提供的是数据的识别深度,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数据产生价值,关键还是看自己。眼下,中策橡胶已和阿里云谋划更深度的合作,希望通过对轮胎属性、门店数据等信息的运算分析,对影响产品性能、购买需求的因子进行分析排序,从而对供给端进行优化改良。
在与中策橡胶合作前,ET工业大脑曾入驻位于苏州的能源巨头企业协鑫光伏的切片生产车间,将其生产良品率提升1个百分点。“我们希望通过ET工业大脑,让云计算的能力具体化、显性化、落地化。”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表示,ET工业大脑的目标是为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提供“配方”,用人工智能技能的嫁接帮助企业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数据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ET工业大脑还将对传统工业流程制造环节进行最小的、充分的抽象,使模型具备普适性和可复制性。闵万里表示,通过“最大公约数”的抽离,ET工业大脑旨在提供面向全行业的解决方案,使其具备千人千面的可执行性。“ET工业大脑入驻协鑫光伏用了6个月,在中策橡胶只用了1个多月就完成了模型搭建。”他举例道。
目前,ET工业大脑正参与到新能源、化工、环保、汽车、轻工业、重工业等不同制造领域,在流程制造的数据化控制、生产线的升级换代、工艺改良、设备故障预测等方面开展工作。闵万里透露,ET工业大脑将选择数据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竞争压力较大的行业切入,让云计算能力更好地释放其价值,“我们希望用21世纪的机器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指挥20世纪的机器。”他说。
发表评论